小蕨說我就準備好冷死吧,沒人想要冬天來法國。
沒錯,時間愈接近12月我愈感覺後悔,但是人生總是要有新的體驗吧!
這次旅行前五天和小黃待在巴黎自己逛,
聖誕夜再南下Toulouse找小蕨和曉川(即將登場的新成員)一起過節,
太陽公公在法國冬天上班時間是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,會遲到但不加班,
加上陰雨綿綿濕氣很重,在外頭不戴帽子和手套絕對撐不住,
千萬別想著自己還能浪漫優雅地打扮,至少我不行。
台灣時間19號搭上長榮Hello Kitty班機,近14小時的航程順利抵達巴黎CDG戴高樂機場。
很幸運搭到Hello Kitty飛機 |
首先要搭一段長不見底的傳輸帶至通關大廳。
跟著人群走就對了 |
傳輸帶一段接一段 |
清晨六點在機場等候通關的人達數百位,大概排了快半小時才通關。
人山人海的通關大廳 |
按照指示前往領行李的地方,要搭這種地板軟軟的包廂式傳輸帶過去。
連結不同樓層的包廂式傳輸帶 |
領到行李後先去TOURISME INFORMATION買Museum Pass,
順便問要轉乘RER B線的月台在哪裡。
漂亮姐姐讓巴黎旅行有了好的開始 |
![]() |
四天的Museum Pass 56歐 |
按照個人需求Museum Pass博物館通行證分2天、4天和6天,
如果會逛很多博物館或古蹟,買這個真的很划算,在很多時候還可以省去排隊的時間,
出發前先規劃好要去哪些有含在通行證裡的點,稍微計算總票價再評估,
像這次前4天要去的共7個博物館和城堡、教堂,加總的入場費約比通行證多了10幾歐,
所以對我們而言通行證是很好的選擇。
使用方法很簡單,只需在通行證背面填上起始日期與姓名,小冊子內有加入通行證的博物館名單。
從我們入境的第一航廈,要坐CDGVal接駁車往第三航廈搭乘往市區的RER B火車。
第一航廈搭CDGVal的地方 |
CDGVal接駁車是免費的,第三航廈有各種轉乘至市區的巴士與火車 |
往市區的交通有兩種,一種是Roissy Bus,另一種是我們要搭的RER B火車,
RER B搭至Denfert Rochereau後轉地鐵M6線到Corvisart站,就是我們在巴黎待的飯店Saint-Charles。
往市區的RER B線單程9.75歐,可轉搭地鐵 |
車票 |
在買票時遇到一位熱心婆婆幫忙,發現其實跟櫃台買票也蠻快的,
婆婆與我們搭上同一班往市區的火車,並提醒我們小心隨身包包與車上的怪人,
的確在車廂中遇到了兩三個,有些表演藝人演奏完後會巴著你要錢,
還有一種人放傳單在你旁邊空位,如果你拿起來可能他就會跟你要錢,
所以搭車時不要太好奇。
車廂外天色漸亮,可以看到窗戶映著正在表演的藝人,還有後面的奶奶是今天的貴人 |
Denfert Rochereau站,是轉乘的大站之一 |
搭了將近一小時的車我們終於抵達飯店,幸運地前晚沒人住,因此飯店人員讓我們先check-in了。
雙人房一晚81歐,算是平價的三星級旅館,雖然枕頭蠻硬的,飯店空間也頗小,
只放得下一張雙人床,左右兩走道可以把行李箱攤開,但沒有梳妝台。
整頓一下準備出發開始第一天的行程。
大廳的全身鏡算是優點之一吧 |
靠近飯店的兩條地鐵線M6與M7,M6 Corvisart較M7 Tolbiac近,
第一站是Opéra Garnier,巴黎歌劇院或稱加尼葉歌劇院,因此搭M7至Opéra站比較順路。
前往Tolbiac的路上會經過一間教堂,然後就是Tolbiac路左轉一直走就會看見地鐵站。
在Cafe Canon對面即是Tolbiac站,這裡還算蠻熱鬧的,
Quick速食店旁邊也有一間,以及很多間麵包店,從飯店走來大約要15分鐘的腳程。
M7 Tolbiac地鐵站 |
選擇地鐵票也是一件功課,一般短期遊客辦Navigo不是很划算,
因為週票的使用區間是七天,還要加上工本費,除非在巴黎會待上七天才值得辦;
Moblilis 1日券分區販售,巴黎主要的景點都在地鐵1~2區內(地鐵分區和行政分區是不同的),
1~2區的1日券6.8歐,而搭乘一次地鐵是1.7歐,所以一天要搭五次才有賺;
而10次券的Ticket +共13.7歐,換算一次1.37歐是1.7歐的八折,這對我們而言是最省錢的。
10次券可用機器購買 |
![]() |
這五天大概買了30張Ticket + |
Tolbiac已是接近地鐵分區第1區的邊緣,每天往主要景點都花了近半小時在交通上,
但是Saint-Charles是比較平價的飯店,幾經衡量下還是寧願省下住宿費,早起出門吧。
巴黎行從Opéra Garnier展開,歌劇魅影的故事情節就是以這裡的舞台為背景所撰寫。
從Opéra站出來,Opéra Garnier就在對街 |
年輕建築師Charles Garnier的設計從中脫穎而出,因此奉命修建一座全新的歌劇院,
兼具文藝復興時期的巴洛克式風格和古典主義,歷時15年耗資4700萬法郎打造。
屋頂正中央為Aimé Millet所雕刻的Apollon太陽神阿波羅雕像,
左右兩側的金色雕像分別為L'Harmonie和La Poésie(和諧與詩歌),Charles Gumery的作品。
建築的正面有許多著名的雕像,包括屋頂的雕像、半圓形門楣、圓形框裡的音樂家頭像與底柱上的雕像 |
位於歌劇院屋頂的右邊La Poésie雕像 下方為Théodore Gruyère的作品Sculpture et Peinture,真跡在Musée d'Orsay奧賽美術館內 |
在底柱的多個雕像中以La Danse (舞)最具故事性,
1869年當Jean-Baptiste Carpeaux完成這件作品沒多久,
因為雕像中的人物裸體並歡樂地起舞,其形象不雅引起輿論撻伐而遭到潑漆。
Garnier遂委託Gumery重新製作一個以跳舞為主題的雕刻,
但後來歷經普法戰爭與法國大革命, Gumery沒能完成新的雕塑,
在歌劇院展示的還是這個裸體起舞的雕像。
La Danse,此為複製品 |
Paul Dubois與Ursin-Jules Vatinelle的作品Le Chant(歌曲) 上方的頭像為Gumery雕塑的音樂家Haydn海頓的頭像 |
圓形鏤空內的頭像為各個音樂家,此為19世紀 Louis-Félix Chabaud雕塑的Mozart頭像,
屋頂有好多金色頭正往下看,咧開嘴還有點嚇人。
Mozart頭像 |
雖然說在巴黎最好別露出觀光客的氣息,以免被壞人盯上,
不要拿出旅遊書是其中一項,但我們還是拿出來了。
通常在看資訊時,另外一個人就要幫忙注意四周,
在歌劇院附近有蠻多人會上前叫你簽名連署活動,但在不明白狀況下我們一律拒絕。
這兩個禮拜這身裝扮是標準行頭了,切記包包一定背在自己身前 |
售票處是在正門的左後方,繞過去會有另外一個入口。
左翼突出的門廊 |
入口外面有Garnier的頭像,左右各一隻鳥的燈柱。
進入後排隊買票分成要語音導覽和不要,我們選了不要導覽的,門票10歐。
2014年門票要10歐了 |
而後拿著歌劇院的簡介我們開始自己逛。
牆壁上的雕刻 |
首先是一個圓形大廳,目前供休憩使用,
由16根來自瑞士汝拉州(Jura)和義大利的大理石製作的柱子架構此大廳,
圓頂由Louis-Félix Chabaud完成,將圓形區分為16等分。
圓形大廳天花板 |
中心的雕花仔細看是Garnier的名字,在那個年代並不流行將作者的名字刻在建築上 |
每區有不同的頭像 |
裝飾在牆上的花瓶與雕刻 |
在前往著名的雙迴旋大樓梯前,
La Pythie皮提亞像是由一名女雕刻家Adèle d'Affry 1870年所雕塑,
是Garnier爭取此雕像安置於此,將此雕像視為「藝術家的守護者」,
而皮提亞在古希臘神話中,是阿波羅的女祭司。
La Pythie皮提亞雕像位於後面,前面三個應該是戲服 |
從皮提亞壇旁的左右樓梯上去,即是有巨大樓梯的中庭 |
步上階梯目光被絢爛的燈光與壯闊的迴旋樓梯所吸引,
幻想著19世紀來聽歌劇的中高階層,都在這裡聊天,進行社交活動。
30公尺高的中庭,樓梯使用義大利的大理石,欄杆使用瑞士綠大理石為基底的縞瑪瑙製作 |
天花板使用透明玻璃自然採光,天花板描繪音樂寓言故事 |
大樓梯可連接到不同樓層展覽廳與音樂廳,而音樂廳就在這兩尊女神雕像身後。
音樂廳入口 |
暫時先不去逛音樂廳,我們先在周邊逛逛其他的走廊,
在走廊櫥窗內展示一些歌劇曾經使用的戲服。
再來展示幾張氣派的大樓梯照片,除了多盞燈座使中庭更顯華麗,
天花板彩繪與大理石階梯的設計都值得細細品味。
被燈光照耀得金碧輝煌 |
對面迴廊 |
辛苦的攝影師 |
圍繞著中庭有三面長廊,在可以觀賞大樓梯全景的前廳兩端分別是Salon du Soleil和Salon de la Lune太陽廳與月亮廳,
太陽廳的圓頂彩繪利用金色的塗料搭配燈光做成耀眼的太陽光,四周則用鑲有金邊的鏡子裝飾,
透過鏡子讓視野有寬闊之感,在歌劇院裡有很多類似這樣的結構。
Salon du Soleil太陽廳 |
從太陽廳往靠窗邊的方向走是一段Loggia涼廊,每扇落地窗皆與一面大鏡子遙望。
Loggia涼廊 |
涼廊上的大鏡子與落地窗對望 |
除了大樓梯外,更加富麗堂皇的Grand Foyer展覽大廳位於前廳與涼廊中間,
長154公尺,寬13公尺,高18公尺,是歌劇院裡最大的交誼廳,
昔日觀賞完歌劇的貴族們會在這裡休息、散步、互相聊天。
Grand Foyer展覽大廳 |
在展覽大廳內,也利用鏡子與窗戶的設置使空間在視覺上更加寬敞,
許多佈置的小細節都是精心之作。
Camille Saint-Saëns卡米爾聖桑的紀念碑,他是法國浪漫時期的鋼琴和管風琴演奏家,也是一名作曲家 |
在大廳中央一扇落地窗旁有Carpeaux所雕刻的Garnier半身像,但被難得的陽光干涉只得到這張照片 |
大廳的天花板以音樂史為主題,Garnier委託巴黎畫家Paul Baudry所繪製。
豎琴是歌劇院的一個裝飾細節,在天花板彩繪的邊框上或壁爐內都可看見。
展覽大廳的壁爐 |
前廳的裝飾不可少水晶吊燈,地板用馬賽克磚拼貼而成。
歌劇院內還有一個珍藏三個世紀珍貴文書的圖書館兼博物館,書櫃內收藏著劇本著作。
歌劇院圖書館兼博物館,讓我想到來自星星的你的都教授書房...
音樂廳是歌劇院的核心,按照義大利歌劇傳統音樂廳呈現馬蹄狀,
使來聽歌劇的賓客可依其社會階層入座,並可清楚看見舞台的場景。
每一扇門內是一個私人包廂,想必是高階人士才有的 |
從小窗看進去,包廂內有幾張座椅 |
進入包廂內參觀,豪華的舞台幕帘已是用畫紙替代,
原始的幕帘由Auguste Rube和Philippe Chaperon根據Garnier的想法所設計。
馬蹄形的音樂廳 |
每個包廂皆用隔板隔開 |
天花板銜接處的金色雕刻裝飾 |
紅色的布幔與金色的框架增添不少華貴氣氛,
廳內懸掛的水晶吊燈重達8噸,配備340盞燈具,
這盞吊燈曾在1896年因電線走火而掉落,砸死當時的一名觀眾,此場景也被名劇歌劇魅影所引用;
由Marc Chagall夏卡爾設計的天花板於1964年公開,他在前者Jules Eugène Lenepveu
的原作上做了點修改,呈現的風格較為現代化,不同於歌劇院內的其他天花板彩繪。
水晶吊燈的故事被歌劇魅影所引用與Chargall彩繪的現代風格天花板 |
另外一個位於走廊底的Salon du Glacier冰廳是在歌劇院竣工後補建而成,
天花板由Georges Clairin繪製,多名酒神巴克斯女祭司和珍奇異獸組成一個圓圈的狂歡作樂情節。
Salon du Glacier天花板和吊燈 |
牆壁上的掛毯 |
最後在出口的Grand Vestibule大迴廊上,有四位知名作曲家的雕像,
左至右為Rameau、Lulli、Gluck和Haendel。
四位作曲家的雕像,面對著出口(Haendel沒拍到) |
歌劇院的出口 |
出口是有兩層木門的結構 |
而現在的巴黎歌劇院不再演歌劇,改為專演芭蕾舞劇的劇院了。
位於巴黎歌劇院後方的Galeries Lafayette拉法葉百貨,自1896年開業直至今日,
已成為巴黎規模最大的百貨公司,
在這裡就分為三個館:Coupole本館、Homme男裝館與Maison家居生活館。
Galeries Lafayette拉法葉百貨的騎樓櫥窗,用紅色帷幕圖樣的紙板裝飾 |
本館是很多觀光客會來的地方,除了眾多名品外,彩繪玻璃的圓形屋頂是參觀的重點之一。
彩繪玻璃屋頂 |
每一層樓看起來都好華麗 |
走道擠得水泄不通 |
在家居館的B1美食街賣著各式各樣的糕點、茶葉以及乳酪、火腿等等,
生鮮超市的商品也很多樣化,規劃井然有序,來這裡開開眼界也不錯。
煙燻豬腿就這樣掛著賣 |
從拉法葉百貨約步行10分鐘,可達Église de la Madeleine瑪德蓮教堂。
Vignon街上有燈泡裝飾,晚上點亮燈炮後會更有氣氛 |
位於瑪德蓮教堂的旁邊Fauchon這間百年老店,在這裡就開了兩間店,
一間是賣糕點餅乾、果醬、紅茶和葡萄酒,另一間是賣熱食並可在店裡用餐。
創立於1886年的Fauchon,是高價位的食品店 |
賣麵包熱食的另外一間店 |
桃紅色的招牌設計別具時尚感,在世界各地有多間分店,桃園機場也有分店喔!
挑很久最後只買了兩個馬卡龍,單價1.9歐 |
往前走就是瑪德蓮教堂的後方 |
瑪德蓮教堂在18世紀末曾進行幾次修建,但皆中途停工,
一直到1806年拿破崙為了慶祝軍隊凱旋勝利,
在這裡打造一座Temple de la Gloire de la Grande Armée偉大軍隊的光榮殿,
拆除原有的基座,只保留了立柱,但在1808年凱旋門完工後,此紀念殿的意義變減弱了。
一直到路易十八於19世紀初將這座建築改為天主教堂,
中間仍幾經波折最終在1842年祝聖為教堂,
因此有別於一般教堂的建築,沒有彩繪玻璃,沒有鐘樓。
瑪德蓮教堂的正面,三角形門楣是最後的審判浮雕 |
總計52跟科林斯大圓柱將教堂撐起,是古希臘神殿風格的建築 |
在重達3.2噸的青銅門上是Henri de Triqueti的作品聖經十誡。
栩栩如生的雕刻
進入教堂,可見由圓頂上的自然採光照亮內部,
金飾的雕刻擺設在華麗的吊燈與自然光線照射下更是熠熠生輝。
教堂內部使用圓頂採光,華麗的吊燈與金色雕刻為其特色 |
入口處旁邊的耶穌受洗像,由François Rude所雕塑 |
幾乎每座法國的教堂內都有一座有台階連接的平台,此為講道台,法文Chaire,
安置在教堂正殿的右側,有些會在左側,
牧師會站在上面佈道講道的平台,通常會刻著許多聖人頭像。
講道台是我在教堂內最注意的擺設 |
位於神壇上是瑪德蓮昇天雕像,或稱作聖母昇天像,瑪德蓮指的就是聖母瑪麗亞,
由義大利雕刻家Charles Marochetti在1835~1837年間完成的作品。
瑪德蓮昇天像,周圍是小天使包圍著 |
在雕像的上方半圓形拱頂是由Jules-Claude Ziegler所繪製L'Histoire du Christianisme基督教的歷史。
基督教的歷史彩繪 |
另外在入口處的上方是一架巨大管風琴,Aristide Cavaillé-Coll於1846年建造,
後幾經整修,曾被多位著名管風琴家與音樂家演奏過而享負盛名。
管風琴也是我愛的教堂元素之一 |
離開前還發現在地板的雕花鐵蓋下是暖氣出口。
地板暖氣出口,站在上面好暖和 |
在瑪德蓮教堂的右手邊是另外一間百年高級食品店HÉRIARD,
創立於1854年,賣有各種果醬、茶葉、葡萄酒,最受歡迎的是巧克力和水果軟糖。
HÉRIARD,因為接近年節來買伴手禮的法國人為主要顧客 |
買了一盒水果軟糖,精美的提袋包裝 |
接著搭地鐵轉至Luxembourg盧森堡站,在參觀Panthéon萬神殿前先來吃麥當勞填一下肚子。
今日午餐,吃的時候已經下午快三點了 |
Panthéon,中文稱為萬神廟、萬神殿或先賢祠,位於盧森堡公園旁邊。
Panthéon,被布包著的是圓頂正在整修中 |
原為507年由法國國王Clovis I克羅維一世建造的天主教大教堂,作為自己與王后過世後的陵寢,
曾保衛巴黎不受蠻族侵襲的Sanite Geneviève在512年逝世後亦安葬於此;
1744年路易十五在一場大病初癒後,為感念Sanite Geneviève的保佑在此重建教堂,
一直到法國大革命時期才重新命名,成為安置國家重要人物骨灰的萬神殿。
建築外型仿照古羅馬萬神廟而建,呈十字型的平面設計,正面共矗立22根科林斯柱,
1755年建築師Jacques-Germain Soufflot蘇夫婁受託興建,1790年由他的徒弟 Jean-Baptiste Rondelet宏德雷完工。
萬神殿正面的三角門楣上所雕刻的是1837年David d'Angers的作品La Patrie couronnant les hommes célèbres女神的頒獎禮;下方字體 AUX GRANDS HOMMES LA PATRIE RECONNAISSANTE,意思是這裡是偉人們最受歡迎的住所。
女神的頒獎禮,是巴黎女神頒給人們帶月桂冠的景象 |
科林斯柱與牆上浮雕
在門口貼著一張告示,是這裡著名的必看點之一Pendule de Foucault證明地球自轉的傅科鐘擺送去維修了,下次再見是三年後,真的很可惜。
傅科鐘擺維修中 |
進去後有售票口,成人7歐,若持有Museum Pass就不必買票。
第一個Museum Pass使用點,累積7歐 |
正殿中央長廊的天花板由三個圓形拱頂組成,兩旁則用科林斯圓柱撐起。
正殿中央長廊 |
圓頂天花板藻井 |
正在整修的圓頂用頭像壁紙貼著,本在這個圓頂下方的是傅科鐘擺 |
整修中的圓頂平時是開放參觀的,但適逢整修就無法開放,
圓頂的構造是由三層半球體,一層一層套上堆疊而成;
正下方原本是傅科鐘擺的展示處,
1851年由法國物理家Foucault傅科在這個屋頂上裝置一個重28公斤的鐵球,
自屋頂上以67公尺長的鋼絲垂掛至地面,使之和地球產生相關運動而證明地球自轉。
無緣見到傅科鐘擺也沒關係,圓頂下是銜接十字架的袖廊,
使用方柱代替圓柱作為支撐圓頂的設計,四個方柱前有表現法國大革命的雕刻作品。
右側袖廊,教堂的平面通常呈現十字架形狀,十字架的雙臂所延伸處稱為袖廊 |
正殿四面的窗戶於1792~1793年間全被堵住,1874年開始貼上巨幅貼布畫,
以Sainte Geneviève的故事和法國基督教及君主制的起源歷史為主題。
巨大的貼布畫將這裡裝飾得像藝術廊一般 |
Sainte Geneviève的童年 |
Le Couronnement de Charlemagne 查里大帝的加冕儀式 |
在走廊上有一座石雕,是Louis-Henri Bouchard的雕刻作品 Aux héros inconnus, aux martyrs ignorés morts pour la France,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無名的戰士。
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無名戰士,上面是兩個天使,下方是躺著的士兵 |
Bapteme de Clovis克羅維的洗禮,重現法國國王克羅維一世的改宗儀式 |
Sainte Geneviève的死亡,在他床面擠滿祈禱的人民與傷心欲絕的人民 |
正殿的盡頭是François Sicard的作品La Convention Nationale國民公會,
展現在法國大革命後的第二年被議員與士兵圍住的瑪麗皇后。
La Convention Nationale國民公會 |
右邊是前往地下墓室的入口,往下走經過窄窄的迴旋梯可抵達肅穆的聖賢陵寢。
很迴旋的樓梯 |
地下墓室中央通道兩旁是Tuscan托斯卡式雙排石柱,兩旁則是許多偉人先賢長眠的地方。
地下墓室 |
Rousseau盧梭和Voltaire伏爾泰的陵寢就在對面,昔日的死對頭最後還是當了鄰居。
盧梭與伏爾泰之墓
這裡葬有許多有名的作家、文學家與軍事家,但我認識的太少,只能針對認識的拍拍照,
Marie Curie居里夫人對化學的貢獻讓他也安葬於此,以及她的先生Pierre Curie,
兩人就睡在上下舖。
地下墓室還有一區介紹關於萬神殿的建造與起源,
沒看到傅科鐘擺的本尊,可以來這看一下其實驗的原理。
傅科鐘擺的解說 |
走回一樓繼續左手邊的貼布畫欣賞。
萬神殿模型室
由Puvis de Chavannes所畫,是匈奴王Attila阿提拉攻打巴黎時Sainte Geneviève為人民供給糧食 |
聖女貞德捍衛法國 |
路易九世的加冕,旁邊是聖女貞德 |
結束萬神殿出來時,暮色已深街燈已亮,遠望發光的巴黎鐵塔覺得真美。
是否很有聖誕節的氣氛 |
在萬神殿後方的Église Saint-Étienne-du-Mont,裡面有巴黎唯一的聖屏壇,
Sainte Geneviève的聖骨匣也安放於教堂內。
Église Saint-Étienne-du-Mont |
踏入教堂就被聖屏壇所吸引,兩側的迴旋梯雕工精美細緻,值得一看。
聖屏壇為正殿與聖殿的分界,保有此裝置的教堂不多 |
1651年設置的講道台 |
入口上方為1630年架設的管風琴 |
當時好像有看到Sainte Geneviève的聖骨匣,是一個金色雕花的箱子,
可惜回來以後才發現卻錯失拍照的機會了。
右側的小拜壇 |
交叉拱肋天花板 |
如果是白天來參觀教堂應該會更美,但是礙於行程安排,
此趟參觀教堂的時間都是太陽還沒出來或者已下山,
所以一直沒看到漂亮的彩繪玻璃。
離開教堂時下了一場小雨,步行前往Le Royal Jussieu吃晚餐,
旅行書上寫得好像很美味,但吃起來普通,服務生倒是很親切。
Le Royal Jussieu |
晚上六點,發現店裡的法國人只是喝咖啡,只有我們在吃晚餐 |
左邊是夾蝸牛的餐具,Escargots au beurre d'ail類似青醬的醬汁佐烤蝸牛,吃起來其實有點土味
牛排 |
Marget de canard sauce au poivre aligot鴨胸肉上有獨特的醬汁及乳酪泥 |
Bonne nuit. 法文晚安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